返回列表 发帖

2005中国鞋业十大人物:郑秀康

郑秀康16岁那年,由于家境困难,辍学后,进了家大型集体企业的机械厂。几年的努力,聪慧的他很快就成了厂里的领导。
1979年33岁的郑秀康才开始当制鞋学徒。  

  1979年9月28日,他自己试做成了第一双皮鞋。师傅拿着徒弟的第一双皮鞋,细细端详审视良久,满意地笑了,说了一句:“你真行啊!”。  

  1980年,郑秀康决定全力投入制鞋。他向工厂提出停薪留职。  

  从1980年毅然辞去国营的温州通用机械厂要职,下海做皮鞋。先是初创了鸿盛皮鞋厂,后来改名为“长城鞋业公司”,推出“康奈”品牌。经过23年的艰苦创业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注册第一枚人头像商标,开创第一条机械化制鞋流水线,第一个实施海外专卖,在对国务委员、原外经贸部部长吴仪汇报时第一个自称自己也是“狼”,在国外开品牌专卖店与国外的“狼”共舞。

  在温州康奈集团的制鞋车间,记者碰到郑秀康,只见他衣着朴素地巡视他的车间,像一位老农在巡视自家的田地,最初还以为他是这家企业一名普通的技术干部。直到在他宽大的办公室落座,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郑秀康打开话匣子,记者才醒过神来:他就是中国制鞋业领军企业的总裁。

  一把火烧醒康奈

  郑秀康是在1980年那年辞去国营的温州通用机械厂要职,下海学做皮鞋的。由于勤奋苦练肯钻研,仅40多天他就练就了一般学徒学3年的制鞋水平。到1987年,他的鸿盛皮鞋厂(康奈集团前身)已有上百个工人,初步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但就在郑秀康准备大展鸿图时,他遭遇了事业上的低点。1987年杭州武陵门广场发生了火烧温州鞋的事件,一把火烧掉了整个温州的名声。质量过硬的“鸿盛”鞋没有被火烧,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身温州的“鸿盛”也受到全国市场的排斥,终至不得不借上海一家小鞋厂的牌子来生产。在借牌生产的痛苦与不甘中,一种意志在郑秀康心中萌动并越来越坚定:“借牌这条路不是我们发展的道路,我们要立志重振温州鞋业的信誉,重树温州新形象。”

  郑秀康那时候就意识到,鸿盛要真正长大,必须走出去,学习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制鞋技术。郑秀康先来到了广东,当地先进的制鞋工艺让郑秀康自愧弗如。他转而又踏上了被誉为世界鞋业王国的意大利,在这里他看到了中国鞋业的发展方向。同年,郑秀康把企业改名为“长城鞋业公司”,决心打造温州鞋业的“质量长城”、“信誉长城”,还专门请人设计了一枚高昂起来的人头像作为注册商标,取名“康奈”,寓意为健康发展,其奈我何!表达了要扬起头诚信做人,埋下头认真做事的决心和信心。从意大利回国后,他投入120万元着手搞技改,引进台湾、意大利制鞋设备,1990年实现生产流水作业,开启了中国鞋业机械化生产先河。

  从“创业”到“创牌”

  作为最早实施名牌战略的企业,早在1993年郑秀康就提出了“争创全国同行业第一流质量、第一流款式、第一流服务”的方针,并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鞋业大王”、“中国真皮鞋王”、“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及“中国驰名商标”的美誉。

  郑秀康这样向记者讲述他的品牌理念:老是给别人做贴牌加工,就像给别人拉板车,主动权握在别人手里;创自己的品牌才有主动权。好企业、好管理、好设备、好员工做出好的产品,好的产品只有树立自己的好品牌,才能稳固发展。产品、员工的品质两者相加就是“品”;“牌”,就是要把自己的产品在同行业中不断地往前“排”。“品”和“牌”合起来就是“品牌”。在消费者中多年积累的信任度、美誉度,才能形成好的品牌。

  康奈成为名牌后,郑秀康深深体会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送鞋到商场被拒收、送鞋参加评比遭赶,到1994年以后,销售商要排队才能等到康奈的货,一些商场经理主动接他、请他吃饭要卖他的货。许多厂家愿意出钱为“康奈”做贴牌生产,甚至有人愿意出1000万元买下“康奈”的牌子,但郑秀康明确表示:“好不容易创出的牌子,我们坚决不卖!”

  “走出去”与狼共舞

  2001年元月,在世界时尚之都巴黎的第19街区繁华闹市,出现了第一家中国的鞋业专卖店“康奈尔”。然后美国纽约、意大利罗马出现了第二、第三家“康奈尔”专卖店。中国的皮鞋终于真正的以自己的名字走进了世界视野。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制鞋大国,但中国皮鞋的平均出口价格每双还不到6美元,为世界各国皮鞋价格之最低。在“康奈尔”之前,中国皮鞋都是打着“中国制造”走出去。郑秀康说,走出去不仅是产品走出去、资金走出去,而且是品牌走出去。

  为了实施名牌战略,康奈集团自1996年开始逐步从批发市场退出,实施连锁专卖,在国内市场初步形成了东西衔接、南北呼应的营销网络格局。但康奈没有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率先走上了“探路”国际市场、品牌扩张的道路。

  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舞台的竞争,产品质量是关键因素。从1989年带设计人员和技术骨干到意大利考察学习世界最先进的制鞋工艺和装备,筹集资金进行机械化改造,到现在康奈集团共已投入近亿元资金,引进意大利、英国及台湾地区的先进设备和工艺,使装备和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皮鞋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康奈生产鞋就像生产工艺品一样精雕细琢,其8个设计室分别主攻欧美、东南亚、华东、华南等8个区域市场的新品开发与设计,其经营观点是多品种、少批量、个性化。

  要保证生产质量,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和设计水平,还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熟练的制鞋工人。在温州,康奈集团被喻为温州制鞋业的“黄埔军校”。郑秀康对人才有“种树,不栽花”的理论,也就是说,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立足于自己培养,而不能靠挖别人家的人才过来,那叫“栽花”。为了不让自己培养的人才被人挖走,他也没少花心思。

  先抑后扬的进军

  在郑秀康出兵海外之前,有人说,按中国制鞋企业的目前实力,贸然去与资本、品牌占尽优势的国际强军打“遭遇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但郑秀康却认为,上世纪50、60年代,意大利同样没有国际知名鞋业品牌,只是给美国等发达国家做加工,但70年代一些意大利企业自创品牌,到80年代就饮誉世界了。现在中国的制鞋水平已远远超过70年代的意大利,康奈尔在制造设备、工艺标准、实物水平、企业管理上都已与世界先进接轨,已经是时候冲击国际品牌了!

  但在挑战世界高端市场的勇气背后,康奈国外专卖店第一个选在法国巴黎,第二个选在美国纽约,第三个选在意大利罗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包容性较强,容易引起关注,如康奈鞋能杀进巴黎,必将全面提升集团士气。但郑秀康也作了“万一搞砸了”的打算,没有搞开业仪式,而是采取了静悄悄的试营业策略。在美国开店策略也与在巴黎基本相似,这里90%的皮鞋来自国外,竞争激烈,但机会很多,胜算较高。在巴黎、纽约两家国际大都市的开业成功之后,士气大增的康奈选择了鞋业王国意大利罗马,这一次是大张旗鼓地开业。而在罗马的站稳脚跟奠定了康奈向国际市场大举进军的基础。

  “中国皮鞋行业要创国际名牌,仅仅靠几家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愿意做探路者,希望更多的同行跟进,最终实现做强中国鞋业的目标。”这样的话从郑秀康嘴里平平和和地吐出,透着这个朴实男人特有的坚韧意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