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大家说做安利亏了钱(有的人说是被骗了钱),说家里囤了很多货,闹得家破人亡。
我上网查了一下,这样的帖子不少。大家的经历也差不多:受朋友蛊惑加入安利,为了获得销售奖金囤积货物,最后血本无归。惨!
我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凡事喜欢多问一句,喜欢多看一眼,喜欢多想一想,也喜欢多说一句。我仔细阅读了(不敢说研究)安利的薪酬制度(网上有。安利的经销商也会积极主动地告诉你。嘿嘿,当然他们是为了蛊惑你加入安利),也和安利的一些经销商探讨过(本人不是安利的经销商)他们的营销经验。其实,安利薪酬制度的特点也就是和销售业绩挂钩。
薪酬制度和销售业绩挂钩没有什么希奇的。现在企业的营销管理大都采取这样的理念。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薪酬制度会造成很多人血本无归?
关键在于囤货。一些经销商为了获得公司的销售奖金,投入大量资金,囤积大量的货物,最后因为囤积的产品销售不出去而“亏本”。这里我把“亏本”打上引号,是因为他们虽然没有挣到钱,但家里还是有等价的货物。他们只是把钱变成了货物。
本人对保险行业有较深了解。在保险行业,成功的业务员其实也不多。资料显示,保险公司业务员的流失率超过30%,新业务员经过最初三个后,其的“生存率”(行话,指能继续从事保险业务的业务员占新业务员的比例)更是在50%以下。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些放弃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最多是白干几个月(据了解,近几年一些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已经不给业务员发底薪了),没有人会因为做保险而倾家荡产。原因是什么呢?保险业务员不会囤积产品。哈哈哈,也没有办法囤积。
那么,为什么有些做安利的人要囤积商品呢?一些安利的经销商曾告诉我这样一个情况:由于销售佣金比例是级差制的,有时销售额差几百元,佣金却要少很多。所以,他们常常会“超买”一些货物,或者说囤积一些货物,以获取上一档次的佣金提成。有经验的经销商说,这些预先购入的货物会在未来较短的时间内消化掉,购入的也主要是热销产品,以保证产品的兑现。举个例子:安利公司规定,销售达到7200,佣金是18%,销售达到3600,佣金是 15%。如果某经销商销售销售了6500元产品。这时,他的佣金是6500*15=975元。如果他再自行囤积700元的货物,他的佣金变成 7200*18%=1296元;他原来的6500元的销售佣金变成6500*18%=1170,比原来增加195元。但是,如果他后面囤积的700元货物不能实现销售的话,他的实际是减少了:1296-700=596,比原来减少37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