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美国富人是这样守财的!

  为什么那么多一生勤奋的人,最终却无法颐养天年?

    人的富有取决于其支出,而非其收入 俭如穷人的富者愈富;奢如富者的穷人愈穷 “朴实无华与量入为出”的成功关键在于:可把省下的钱转为投资。

  一个美国“富婆”说:“人们总认为我赚的不过是些花生(蝇头小利)。的确,但我却一点一滴将它们储存下来,时日一久,花生就变成花生酱了。”——她的“花生酱”目前价值50万美金,每年帮她赚取大约5万美金的利息。

    一个人富有的程度取决于他的支出,而非他的收入 这个“富婆”是麦克蒂格的一个客户,在他的指导下积累了琐碎的财富,成了一个“财务自由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财务自由者”是拥有财富者的最高境界)。布莱特-麦克蒂格是华尔街成功的基金管理人,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美国广播、电视投资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麦克蒂格喜欢动脑筋,他设计的一款投资软件,成为美国金融业的流行软件;他成立的麦克蒂格奖学金,协助了无数年轻人掌握了高超的金融投资技巧。

    他有着丰富的经历,在他接触了大量投资人与生意人后,发现太多的人抱着错误的理念。麦克蒂格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一生勤奋的人,最终却无法颐养天年?他总结十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与心得,仔细分析那些在金钱游戏中摸爬滚打的经纪人与投资者所犯下的种种错误,找出投资老手亦不能幸免的投资盲点;他对500多位一无所有、但最终积累了成百上千万财富的投资人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致富之道。

    麦克蒂格的研究有了硕果:一个人富有的程度取决于他的支出,而非他的收入。

    相对而言,化储蓄为投资是我们暂时牺牲某些享受的最佳奖励,而投资又是一种生财之道。麦克蒂格建议,为了找出各种可能省钱的方法,你必须追踪所有支出的去处。其次,逐笔记账的用意在于找出与收入不成比例的支出。在众多的支出项目中,某些支出即使大幅削减也不致影响原有的生活品质。

    富婆们坚信:“富由俭生”——俭如穷人的富者愈富,奢如富者的穷人愈穷。

    所谓的“俭朴”,就是力行中庸之道——有所节制、朴实无华与量入为出,但并不意味着卑贱乞怜和铿吝寒酸。简而言之:生活简单,花费更简单。俭朴意味着必须“赚多花少”,以便达到致富的目标。麦克蒂格认为“简朴”之道的成功关键在于:你的牺牲应该也有所得。也就是说,若你有意放弃追求某些事物,就必须让自己有这种定力,可把省下的钱转为投资。否则,一味的俭朴只是留下可供挥霍的钱罢了。

   通常情况下,美国富婆们生活都很节约,生活水准都低于她们的收入水平。她们经常开旧车,剪下日用品店的优惠券,住在和中产阶级一样的房子里。

    她们会按时起床,努力工作是她们成功的诀窍之一。

  她们大多也十分慷慨,乐意捐赠慈善事业

    大多数富婆都有丈夫和子女,她们没有认为自己要放弃家庭,全力追逐财富。

    一个叫汤玛斯?斯坦利的专栏作家通过调查2500名平均年收入在475万美元的女性,撰写了《隔壁的百万富婆》一书披露了美国女富翁的理财生活,有了以上这样的一些结论。

    斯坦利的研究对象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女性, 那些通过继承遗产等方式轻松成为富婆的女性并不在他的研究范围内。

    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那些积累百万身家的女性年龄平均在49岁左右,而且大都拥有传统的家庭模式。当然,在这些成功女性中间,有近半人有着离婚的不幸经历,其中18%的人至今仍然处于离婚后的独身状态。她们保持着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每天的睡眠时间在7个半小时左右。不到早晨6点,她们就会按时起床,只有1/20的成功女性在上午7点25分以后才起床。她们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是49小时18分钟。显然,努力工作是她们成功的诀窍之一。她们也十分注意自己的健康,平均每周的锻炼时间在3个半小时以上。

    她们很节俭 在调查中,除了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富有以外,富婆们对贵重的东西也没有那么渴求。一半的女富翁从来不买价钱在139美金以上的鞋,或是超过399美元的套装。她们在购买其他商品时也同样保持节俭。比如,70%的女富翁都曾经补过鞋,一半以上的人都提早付清抵押贷款。58%的富婆都用优惠券买食物。她们会翻新家具而不是购置新的;更换更便宜的长途电话公司;从不通过电话购物。

    有人经常会问,为什么百万富翁还使用优惠券呢?这样做不过每天能节省50美分,一生又能够节省多少?!在美国,典型的富裕家庭每周在食物和家庭生活用品上的支出超过200美元,每年超1万美元。在成年人的一生中,这个数字大约在40万至60万美元之间。但是,如果你知道将这个数字削减50%,即减至20万至30万美元,并将这些钱投资于一个位居前几位的股票基金中,根据过去几年的收益率,你所赚到的钱将会超过50万美元,这样一来,你会有感觉了吧?

    她们会谨慎研究长线投资  她们的投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买股票,有的投资共同基金。“与富翁相比,富婆们做的研究和计划更多,而进行的交易则更少。”斯坦利写道,“最典型的例子是,富翁们每月花6小时计划他们的投资,而富婆们则要用10小时。32%的富婆每月至少用20个小时计划投资,但只有8%的富翁这样做。” 而且,富婆们愿意听取专家们的意见,以保证她们做出结论的正确性。一旦决定资金的投资去向,富婆们更愿意做长线投资。她们中55%的人曾连续持有一只股票长达4年之久。
   慷慨大度超过富翁 调查还表明,这些有钱的美国女人也十分慷慨。她们会将自己年收入的7%用于捐赠慈善事业,这一比例是普通美国人的3倍。富婆比富翁们更慷慨。“典型的百万女性富翁会把其收入的4.7%分给她们的成年子女、孙辈、子侄或是兄弟姐妹。”斯坦利写道,“但是,男性富翁就要吝啬许多,只愿意拿出资产的1.5%。” 这种差异也延续到慈善事业的投入。平均来讲,富翁们将其收入的5.3%捐给慈善部门,而富婆们则愿意拿出6.8%。从另一个角度看,富婆们平均每挣14.62美元,就愿意捐出一美金;而富翁们要挣足18.73美元,才肯拿出这一块钱。
    以407亿美元的身价几次荣登《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世界首富宝座的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与以305亿美元紧随其后投资大亨巴菲特在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做演讲,当有学生请他们谈谈致富之道时,巴菲特说:“是习惯的力量”。盖茨则坦言“基本上我也是一个巴菲特迷”。这个让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着迷的、被誉为“投资之神”的理财“习惯”是什么呢?

    习惯一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大家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方法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种金融资产发生较大风险,也不会全军覆没。但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从表面看巴菲特似乎和大家发生了分歧,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因为理财诀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比如巴菲特是国际公认的“股神”,自然有信心从容选择少量股票。而我们普通投资者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此时分散投资不失为明智之举。另外,巴菲特集中投资的策略基于集中调研、集中决策,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次数多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资决策少的要低,就好像独生子女总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顾多一些,长得也壮一些一样。

    习惯二

    不熟不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所以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谈到对于“吉列刮胡刀”持股的看法,巴菲特说他每晚都能安然入睡,因为隔天早上会有25亿的男性要刮胡子。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个例子不是说我们不要炒网络股,而是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甚至投资“小黄鱼”,其实这些渠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操作难度还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没有把握前,把钱放在储蓄中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统计结果也表明,现在银行储蓄仍是大家的首选,“宁静以致远”不无道理,毕竟我们将来的投资机会多得是,留得现金在,不怕没钱赚。

    长期投资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中央台曾做过一期股票节目,叫“十年陈股香”,讲述在股市上长期投资某一只股票成功的例子。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相反的例子,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不妨算一个账,按巴菲特的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魔鬼往往在细节之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