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前的“在野央行主席”J·P·摩根开始,到今年5月31日获财长提名的亨利·鲍尔森,一代又一代的华尔街精英在绵绵不绝地演绎着“金融+政治”的权力传奇,在如今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博弈”将续写还是已近尾声?
“2006高盛毕业生峰会”
乔治·W·布什的第二任期将半,在双重赤字和汇率问题的黯淡寒云下,美国高层经济班底又开始款款洗牌。
年初送走了四朝老臣格林斯潘,这位轻拢暗抹利率琴弦、引领美国经济优雅地舞蹈了18年的老绅士,被一位从没有在资本市场工作过的普林斯顿学者———以痛恨通货膨胀著称的伯南克代替。像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平衡,5月31日,60岁的华尔街老王子、高盛集团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鲍尔森被总统提名,接替斯诺成为美国新财政部长。
这是10年来第二位出身高盛(GoldmanSachs)的投资银行家出掌财政部,上一位正是克林顿时代备受瞩目的罗伯特·鲁宾。目前还有两位高盛前任总裁在美国政界担任要职:斯蒂芬·弗里德曼———布什总统的前任经济政策顾问、现任外国事务智囊团主席;乔恩·科赛因———新泽西州州长。另外,就在鲍尔森被提名前不久,白宫任命了来自高盛欧洲区的乔舒亚·博尔顿为办公厅主任。
高盛巨头政界再聚首,被戏称为“高盛毕业生峰会”。华尔街夺回了在布什任期内短暂失守的阵地,方方面面自然都对鲍尔森颇有期许。有人推测他会秉承前辈鲁宾的强势美元倾向,加强财政部的独立性;有人希望他控制政府开支,削减赤字;还有人指望他发挥对华联系的优势,在争取人民币升值上有所作为。
实话实说,美国政府面对的基本形势(经常项目、政府开支的高赤字和美元疲软),以及政策倾向(减税、严格控制通胀),未必能给鲍尔森留下多少制定金融、外汇政策的空间,布什挑他当财长,更多还是倚重他在金融界的经验、背景和声望,给现行政策当个优秀推销员。
过去40年中,华尔街为财政部送去了6位财长,在职时间总共加起来超过20年。其中不乏浓墨重彩留下印记的人物,比如里根时代的里甘(Regan)、克林顿时代的鲁宾,都可以成为一个特定时代经济政策的象征。
所谓金融精英神奇的影响力,一向是“美国传说”中一个古老而众说纷纭的部分。然而,如果耐心审视眩目的“高盛超级毕业生”们背后,审视百年来华尔街的权力杠杆戏剧性的摆动,相形之下,他们似乎更像一个明亮而不安的尾声。
把黄金铺上山顶的人们
金融史专家、《华尔街史》的作者查尔斯·基斯特曾说过:“华尔街历史的主题是金融与政府之间的曲折关系。”现在看来,这个主题不仅适用于历史,而且影响着今天;不仅贯穿着华尔街权力的消长兴衰,同时体现在美国政府历次经济政策的转折、体制的创新和人物的命运里。虽说至今还有不少人对此保留着“大亨勾结政客”的漫画式印象,但是事实上,在漫长的合作与博弈中,它们不断成功地改变了对方,这正是美国所以成为现在的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财政部和联储分别是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核心执行者,相对来说,后者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但美国直到1913年才有了这个正儿八经的中央银行,在此之前,华尔街是美国一切金融力量的枢纽,精确一点儿说,这个枢纽就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身为华尔街最显赫和传奇的人物,J·P·摩根虽然没担任政府公职,但位于华尔街23号的摩根银行,在联储体系成立以前,多次充当了实际上的美国中央银行角色。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各种危机中,比如《谢尔曼白银法》引起的黄金外流、1907年的挤兑恐慌,政府最后都不得不求助于摩根。据戈登的《伟大的博弈》中记录:有人冲进交易大厅,报告说看到摩根和财政部长一同走下国库台阶,正在泛滥的恐慌情绪立刻奇迹般地抑制住了。他用自己的财力和威望,一次次为解决危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在事实上调节了货币供给。
美国政府对摩根的依赖曾经达到过这样的程度:虽然多次信用恐慌一再敲响警钟———非得有一个作为最终信贷人的中央银行不可,政府还是磨蹭了6年。直到1913年摩根去世,华尔街再没有这样深孚众望一言九鼎的人物,联邦储备银行才被手忙脚乱地建立起来。
除了“在野的央行主席”J·P·摩根,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财政部长之一安德鲁·梅隆、早期联储主席本杰明·斯特朗,也都是华尔街在政界巨大影响力的直接代表。梅隆是著名的《1924年收入法案》奠基人,任期贯穿整个1920年代,其空前的影响力被同时代人戏谑为“三个总统在梅隆手下工作过”;斯特朗曾是信孚银行主席,联储成立初期,由于成员中很少有人懂得金融业务,斯特朗几乎掌控了美联储的全部权力。正是梅隆的减税政策和斯特朗的低利率政策互相配合,造就了美国1920年代的空前繁荣。
华尔街精英在政界中的权力,来源于金融业里正在生长着的前所未有的力量。迅速便捷的融资喂养了伟大的新产业———汽车和航空;经济在一只戴着高贵白手套的巨手下重新整合,前所未有的庞大托拉斯、辛迪加浮出了水面。J·P·摩根操纵的合众国钢铁公司并购,资本额达到了当年联邦预算支出的将近三倍,接近当时美国制造业总资本的1/6,今天任何激动人心的兼并收购都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在金本位、高关税、产业革命的古典布景下,历史舞台上演出的各种情节,都能找到华尔街改动剧本的痕迹。从帮助协约国融资到插手苏俄内战,从支持罗斯福总统竞选到为纳粹上台铺路,戴着礼帽打着精致领结的华尔街银行家们,作为美国的代表,出没在各种历史关键时刻。摩根的合伙人爱德华·斯特蒂纽斯被视为美国军事工业之父,在战争中的作用“超过一个协约国军团”;而向欧洲资本输出,影响德国未来政局的“杨格计划”谈判代表名单上,则写满了小摩根、莱曼兄弟这些显赫的姓氏。
神话的破灭与权力的偏移
然而,像世界上所有的强大势力一样,市场崩溃和大萧条都没能摧毁的华尔街神话,遇到的真正敌人却是来自于内部的停滞与腐烂。随着繁荣消失,大萧条开始,冰山掩盖下的欺诈丑闻不断被揭穿,华尔街精英突然惊觉,他们一直努力渗透和控制的政府要反过来监管他们了。
随着《1933年分业法案》、《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颁布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成立,高贵的银行家们发现,晚宴餐桌上的小小谈话就能解决问题的年代过去了,监管者要求的不是“绅士的正直”,而是繁琐的、一五一十的报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