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竞赛,使中国家电零售行业,从小卖部林立阶段进入到混业巨头竞争时期,走完了国外同行50年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以国美为代表的非公经济在电器零售行业的全面崛起,使这个行业达到了国人梦寐以求的境界——外国企业要担心的,不是后WTO时代如何加入中国家电零售业,而是中国企业们怎么把战火燃烧到海外。
而在引领这个行业从小卖部走向巨头林立的过程中,黄光裕的国美电器(0493.HK)格外耀眼。国美的辉煌及其发展遇到的瓶颈,以及黄光裕试图突破这个瓶颈时所采取的策略,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最后一击:混业集团遭遇资本极限
2004年借壳上市之后的黄光裕,建立了三根链条的混业公司集团模式:第一链由电器零售和房地产企业构成,这是经营获利的实业基础。这个链条以鹏润房地产、国美电器(上市公司控股65%的子公司)为主;第二链由从事内部资金调配的投资企业构成,这是公司集团内部现金流动的平台。链条以鹏泰投资、鹏润投资、国美投资为主;第三链由从事资本运作的上市公司构成,承担放大公司集团经营实体财富效应的使命。2006年以前,这根链条里只有上市公司国美电器一家企业。
在这个版本的发展策略中,上市公司成为所有公司集团成员中唯一能够连接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台。因此,黄光裕倾尽全力,力图使3根链条8家公司的价值,通过上市公司,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财富,以攫取新的现金来源。事实证明,这种策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这种三链条发展战略,也暴露出了两点不足。首先,黄光裕这两年中所吸引的投资者中,缺乏国际一流主流投资机构的身影。而赢得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加盟,进入国际主流资本市场,才是黄光裕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次,国内同行业竞争者这两年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仍然紧逼国美。因此,黄光裕要保住行业老大的地位,必须有所作为。
纵观黄光裕旗下第一链条的所有盈利性资产,国美电器仍然是最成熟的“老树”,也是唯一一个直接与上市公司连接的企业。因此,黄光裕的第一击,仍然从国美电器开始。
2006年,黄光裕把剩余35%国美电器(上市公司的子公司)门店资产注入了上市公司。至此,国美家电零售业的商标和全部300家门店都彻底进入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价值达到了最优状态,也达到了吸引国际一流投资者的最佳魅力。而这一举动也标志着黄光裕打出了他在电器零售业能打的最后一张牌。
但是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回应似乎有些苛刻。2006年初,美国华平投资同意以12亿港元现金,换取上市公司10%的股份。这样折算,国际主流资本市场对黄光裕的电器零售业整体估计价是120亿港元,仅比永乐电器多三倍(而国美的门店也比永乐多三倍),与2004年国美对自己的估值相比并没有任何增长。这也印证了国美电器零售业这两年来遇到的天花板。
未来猜想:谁将支撑明日国美帝国
得到美国主流投资银行的12亿港元现金同时,黄光裕开始了针对这个天花板的新突破。
国美电器演出落幕
未来不再对国美电器进行坏孩子气十足的超常规资本运作。
国美电器零售业务已经相当成熟,但也已经触到了国际资本运作的上限。因此,未来的几年,国美电器零售业将走一条脱离集团内部房地产业支持,独立发展的成熟企业道路,其重点将放在占领二三线城市市场上。同时,国美必须缓和与上游企业积累多年的激烈矛盾。未来国美电器的资本运作,将由美国主流投资机构与黄光裕共同推进。因此,黄氏国美将由以前资本市场上那个活跃的坏孩子,变为成熟、稳重、遵守国际资本游戏规则的成年人。
但是,在小镇上开门店,黄光裕并不比一个100万元身家的当地个体户有更大优势,而各个上游家电生产厂家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为了未来不被国美永远剥削下去,早已经在拼命发展三线城镇的自有经销商门店。
国美能在不赔本的前提下,兼并这些隐藏在广大农村中的诸侯吗?如果不能,它将继续裹足不前。如果能,如何突破?这是摆在黄光裕及其国美家电零售网络未来3年的最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