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赵建国:三分手艺做衣柜

  很少有人知道,作为一个离开学校十多年的老师,赵建国还经常回到学校,看看孩子们上课;将10万元人民币送到云南迪庆的老师们手中,作为教师奖励基金;资助10名贫困生直至大学毕业……作为集美家具城的老总,赵建国的名字并不陌生。除了担任集美家居企业集团的总裁,赵建国还是中国家具协会的副理事长;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家装委员会的副会长等数不清的职位。不过,教师出身的赵建国似乎更愿意别人把自己看做“校长”。


  三分手艺做衣柜

  上世纪70年代末,为解决部分教育经费和老师的福利问题,社会上曾时兴过一阵“校办工厂热”。北京40中学也打算赶上这股热乎劲儿,准备投资建一个木器厂。1979年的时候,赵建国这个政治老师带着7名在校职工,在学校里腾出了3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把厂子办了起来。

  一个政治老师凭什么办起了木器厂?所有人都有这个疑问。可是,赵建国的经历让所有人没了话。他出生在河北省吴桥一个相传四代的木匠世家。受家庭的熏陶,赵建国从小就是个木工“小行家”。有一年,父亲病倒了,家里承揽的木工活积攒了好多。不过,父亲并没打算让孩子替他完成这些活儿,对赵建国说:“不是不让你们做活,是因为这做手艺最重要的就是精细,你现在还差得远呢。”赵建国没吭声,可心里并不甘心。别看赵建国人小,胆子却不小。巧了,正好有个活儿送上了门。凭着自己的“三分手艺”,从未独立干过木工的赵建国瞒着父亲,硬是把活儿揽了下来。

  自己接下来的第一个活儿就是把一个老式大衣柜改成新式大衣柜。这在木工行里算是个费工费力的活儿。不过,等大衣柜拆开了,赵建国才看出了难度。可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不久,父亲就知道了,狠狠骂了他一顿:“这种木活连娴熟的老木匠都不敢接,你怎么敢胡来?”“您放心,活儿是我自己揽的,绝不麻烦您。”赵建国有些赌气,硬着头皮说:“我能行!”父亲拗不过孩子,虽然帮不上忙,但也走到一旁,看着孩子做活儿。就这样,按照父亲的指点,赵建国先修了木料,又改了样式,最后再重新涂上漆料,改做的衣柜完全和新的一样。

  凭着这次“成功”的经验,赵建国又开始承接新衣柜的制作。正在他“得意”工作的时候,麻烦事来了。在制作一个新大衣柜时,忽然有一条柜子腿断开。赵建国仔细一看,衣柜腿木料的接合部分有条暗缝,一直没发现,一凿眼,木料就经不起重量了,一下子裂开了。这个时候,本来好多看热闹的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赵建国的心里直犯怵:这可怎么办?这时候,旁边人的话就接上来了:“小赵师傅,怎么不做啦?不会了吧?”他一边摆弄裂开的木料,一边答道:“你们懂什么,我这是在想,看看能不能做成新的样式。”赵建国灵机一动,忽然回想起父亲在家做碗橱使用的方法:做衣柜是“一层檐”,而做橱柜用的是“二层檐”,是一层“直檐”一层“曲线檐”的做。那么,要是能把衣柜也按照橱柜加成“二层檐”,加一道工序,不就能遮掩短尺寸的衣柜腿了吗?按着这个想法,他又将四条腿重新拼在一起,把其他三条腿的高度都缩短了4.5厘米,重新制作。这时候,又有人看出了破绽,就问:“小师傅,你怎么又重新画线呢?”他回答道:“我突然想起新的制作方法,比现在这样做更漂亮……”

  工序多了,木料费了,可衣柜总算完成了。他觉得这样不仅弥补了缺陷,而且还比其他大衣柜漂亮。后来,赵建国去学了师范,成为了一名教师。不过,自己手上的这门手艺可一直没荒废。在学校,赵建国是出了名的“木匠”老师。就这样,凭着祖传的绝活和自己练就的手艺,赵建国得到了信任,顺理成章办起了校办厂。

  顶着风头涨工资

  赵建国的校办厂没有让学校领导和员工失望。因为,赵建国一直觉得自己首先是一个老师,要尽到老师应负的责任。一年半以后,眼看着木器厂已经小有规模,工厂的效率提高了,利润也明显增长,每年能为学校带来几万元的利润。校办厂最红火的时候,赵建国还给全校100多名教师每人低价做了一个大衣柜。不过,就是这个大衣柜,也给赵建国惹出了事。

  其实,当时学校的老师不是嫌弃大衣柜,而是看着校办厂的员工有这么好的待遇而“眼红”。因为那个时候大家端的都是“铁饭碗”,挣的是死工资。刚办厂的时候,职工们心里都明白:“挣多少钱就干多少活。把厂子搞好了又能怎么样?”都是这样的想法,校办厂当然走进了死胡同。眼看着这种情况,赵建国心里非常着急,就与同事盘算:“这可怎么办?照这样的经营状况,厂子肯定要关门。”同事说:“没办法,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这样子。”赵建国说:“不行,得变!既然办了厂子,这样经营下去就不行。”果然,经过调查,赵建国大胆地向校领导提出了改革建议:“如果能把制作沙发架这道工序请农民木工承揽,采取计件承包的方式,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不然,按这样的效率经营下去,厂子早晚要关门!”“行,只要不违反原则,就按你的办法办吧。”这个做法引入了竞争机制,正好切中了企业的要害。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校办厂的工效一下子提高了十几倍。

  看着厂子的经营渐渐好转起来,赵建国的信心也来了。他开始更深层次的改革。经过对沙发的缝纫、蒙面等工序亲自尝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赵建国心里终于有了底。他开始向职工要求,做工要按工时标准完成生产任务,如超额完成工作就给予奖励。这样,职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多生产就要多干活,这可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有个职工硬顶着完不成。赵建国急了,说:“谁不完成任务就扣他这个月5元的书报费。”大家本以为这是开玩笑。没想到,他真的这么做了。职工不干了,在操场上追着他“讲理”。一番“过招”之后,赵建国仍然没有手软,说:“定下来的事情不能随便更改,我没完成工作,也要扣工资。”这件事情之后,很少有人在拖沓工作了。随后,赵建国又采取了变通的办法进行改革,职工积极性又重新恢复了。后来,校办厂的职工工资每月也涨到了70多元,比学校普通职工的工资高出了一倍多。虽然生产搞上去了,可赵建国打破铁饭碗的做法也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学校三次调工资都没有他的份儿。

  1984年,赵建国决定,离开学校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临走时,他曾语重心长地对领导说:“我下海并不是单纯为自己发财致富,而是想通过另外一种途径去继续为教育出力。我想通过自己办企业的方式给很多在教育上辛苦工作的教师一些奖励。”赵建国作出的决定多少有些不情愿。作为老师,他还希望能给孩子们教更多的课。让他没想到的是,离开学校真的带给自己事业上的机会。

  四次上门修坐垫

  不久,赵建国雇用了几十名民工和待业的学生,靠捡来的砖瓦盖起了自己的厂房,开始生产沙发、床垫等普通家具。他“下海”以后,凭着在校办厂经营的经验,也靠着真材实料和讲究颜色的搭配款式的变化,集美沙发很快成了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没过多久,他就在北京投资建起了家具城,摆上了自己的沙发,也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的家具生产厂家。

  集美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1994年,一位教师在集美家具城买了一套牛皮沙发。没想到几年以后,一个沙发的坐垫有些开裂,找到家具城反映情况。开始,工作人员并不在意。可赵建国听到了这个情况,立刻下了“命令”:“马上派人上门检查,回来向我汇报。”工作人员不敢怠慢,上门查明情况后,当即把坐垫取回,并告诉赵建国:“坐垫虽然已经取回来了,可好几年前的东西了,咱们自己也没有多余的材料再加工啊?”“那就联系厂家,找他们的驻京办事处联系,我就不信找不着东西。”于是,工作人员又找到厂家,发现只有一种皮料颜色大致相似,但又不敢自作主张。“那就把皮垫和皮料样再送上门去征求意见。”赵建国说。工作人员第二次到了老师的家。赵建国还不满意:“通知厂家,除重新做一个皮垫外,还要把旧垫修复之后送给他们。”第三次,工作人员又专门取回垫子,送回外地的厂家进行修理。几天以后,赵建国第四次派人把新旧两个皮垫送了回去,老师一家人被感动了。

  2000年11月,集美家具城还赶上了一个意外。为了给奥运预留土地,集美家具城接到政府的拆迁通知。要求在2001年1月15日前完成拆迁。拆迁,仅最直接的损失就是1700多万元,还有刚刚竣工的消防设施以及刚增容的大型变压器、最近才投入使用的空调系统将全部拆除。赵建国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精密严谨的说服工作和拆除工作,在奥运征地事件中给集美市场赢来了难得的凝聚力。不过,投资千万元建成的建材厅里一百多厂商们的哭诉却让我有点为难。”当时,赵建国开会确定思想后决定,一方面自行承担了全部的拆除费用,另一方面,又积极帮助厂家降低损失再找出路。通过统一安排和整体决策,拆迁工作基本顺利完成。赵建国的做法也让不少厂家和经营者都十分敬佩。

  如今,赵建国在南四环大红门附近又开办了一家大型综合家居企业———集美家居大世界。目前,他也正在为家居大世界的发展做筹划。他正在考虑把这里建成集家具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的大型家居企业。赵建国的企业是越做越大了,而他心里却始终有一个没有完成的教师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