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2005年航运星势力:李克麟

一如既往的繁忙,李克麟的2005年是收获的一年。

  仅仅在3年前,如果有人说中海集团要收购一家全球排名第17的航运企业,可能会被视为笑柄:那时候中海集运的排名不过才第16位。

  如今,当中海作出收购全球排名第17的加拿大太平洋航运(CPShips)的决定披露后,国际投行和海外媒体都预测其希望甚大。

  算起来,中海收购CP一案已是2005年中企海外大型并购的第三起。这场标的约为14.6亿美元的收购没有像中海油、海尔那样引起轰动,看上去却似乎胜算更高。

  8岁中海的冒险生涯

  现在这家要完成百亿收购的中海集团,其实才8岁。

  中海集团成立于1997年7月1日。当年8月,中海集运也宣告成立,而且是公司的核心主业。

  到2001年,中海集运就运力而言已发展到全球第16位。可惜市道低迷,次年的1-5月中海集运就迎来巨亏,仅2002年前5个月亏损就在6亿以上。

  但是中海内部人士回忆说,时任总裁的李克麟已经显示出其独到的商业触觉。2001年9月美西港口罢工导致的塞港事件中,李巧妙调配中海船只,为公司赢得超额利润。而2002年上半年巨亏时,李斥资20亿增资中海集运,得以逆势扩张运力。

  这一在当时看来极为冒险的举动,恰恰为后来中海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中海人士介绍说,“当时造船的成本比来年要低30%。”众所周知,2003年开始,航运业逐渐变得炙手可热,甚至全球都闹起了“船荒”,此时的中海则安心数钱。

  在航运业的尖峰时刻,李克麟又不失时机地将中海集运推向香港资本市场。尽管2004年6月港股低迷,但此举还是为中海筹集了近77亿港币的巨额资本。

  中海集运年报显示,2004年中海集运营业额为223.6亿元,同比增长46.4%;税后利润40.3亿,同比增长188.3%。年报显示,中海集运仅银行存款就有58.6亿元。而中海集团另一利润来源中海发展?6000262004年盈利22亿,同比增长90.7%。从财务角度来看,中海完成一次百亿元的并购没有太大问题,何况7月初交通银行又将给中海的信贷额度从7.5亿元,一下提高到100亿。

  中海集运副总黄小文后来说道,“如果航运市场环境和收购机会都成熟的话,公司并不排除收购的可能。”其实最晚在2005年4月,身为央企的中海就已经向相关部委递交过收购报告。巧合的是,全球老大马士基当时正与全球老三铁行渣华展开秘密谈判。

  不过,在航运业景气巅峰买入一家公司,在中海内部还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7月初,瑞士第一波士顿刚刚将中海集运(2866.HK)评级由“中性”调低至“跑输大市”,因为有关报告指运力过剩会导致集装箱长途运费在明后年下降10%。中海集运一位内部人士担心,“在旺季收购对手成本会较高,而收购完成之后就将面临运费下调,其风险不可忽视”。  

  最好的消息来自于2005年7月,据业内一知名海运杂志统计,以运载能力计,中海集运已位列全球第五,超越中远集运成为中国第一。  

  李克麟曾经说过“市场的低迷和回升都是机遇”,而他,无疑先人一步抓住了机遇。除了不失时机地进行扩张以外,李克麟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是一把好手,数年前就已经锁定了日益增长的燃油成本和造船成本,令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返回列表